磷氮协效体系:通过烷基次膦酸盐(OP)与三聚氰胺聚磷酸盐(MPP)复配,利用气相阻燃与成炭协同作用,减少单一阻燃剂用量(添加量可降至 15%-20%),同时提升 CTI 值至 600V 以上。某厂商推出的磷氮阻燃剂,在玻纤增强 PA66 中可实现 0.8mm 厚度 V0 级阻燃,且高温高湿双 85 测试(85℃/85% 湿度)500 小时无析出。
纳米复合技术:将纳米级多孔氧化物(如二氧化硅)与阻燃剂共混,通过物理吸附抑制小分子迁移。实验表明,添加 3%-5% 活化多孔氧化物可使析出量降低 60% 以上。
包覆处理:采用密胺树脂或酚醛树脂包覆红磷,隔绝其与 PA66 基体的直接接触。某包覆红磷产品在玻纤增强 PA66 中不仅通过 775℃灼热丝测试,且对金属腐蚀性降低 80%。
分散剂优化:硬脂酸盐与 OP 蜡复配作为分散剂,可提升阻燃剂在 PA66 中的分散均匀性,减少加工过程中因剪切力导致的团聚与析出。
预分散母粒技术:将阻燃剂与载体树脂制成高浓度母粒,通过预分散降低加工时的剪切应力。实践证明,采用母粒工艺可使制品表面粗糙度降低 30%,力学性能保留率提升至 95% 以上。
螺杆组合优化:针对 PA66 高粘度特性,采用渐变型螺杆设计,减少阻燃剂在机筒内的停留时间,避免高温降解。
新能源汽车连接器:需同时满足 GWIT 775℃灼热丝测试与 CTI 600V 要求。某厂商推出的无卤阻燃 PA66,通过磷氮协效与纳米分散技术,在添加 18% 阻燃剂时即可达到上述标准,且长期耐候性优于传统溴系方案。
薄壁电子元件:要求低添加量(≤15%)与高流动性。氮系阻燃剂(如 MPP)与硅酮协效剂复配,可在 0.4mm 厚度下实现 V0 级阻燃,同时保持材料成型效率。
高温高湿环境:采用表面改性 MCA 与有机蒙脱土复配,通过阻隔效应延缓阻燃剂迁移。某改性 PA66 在双 85 测试 1000 小时后,表面析出量仅为 0.02mg/cm²,远低于行业标准。
加速老化测试:通过双 85(85℃/85% 湿度)或 THB(温度 - 湿度 - 偏压)测试,观察表面析出与性能衰减情况。
动态热机械分析(DMA):评估材料在高温下的储能模量变化,判断阻燃剂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。
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:观察阻燃剂在 PA66 基体中的分散状态,验证表面改性效果。
想要阻燃效果好,就来一丞找一找。